105.这真是一串让人目不暇接的表演啊(1 / 1)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小人物的英杰传最新章节!

李书实这边忙着鸡飞狗跳的进行搬迁前的最后准备这种事情咱们先按下不表,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继续说西北的战事,更准确的说是因为西北战事而引发的一连串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

前面说到西北缺人,缺人缺到了什么程度呢?[]

原本大汉用来征伐四夷平定内乱的部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中央的北军,其二是各个州刺史麾下的部队,其三便是少数民族的雇佣军。

现在并州刺史的部队已经被鲜卑人打的是七零八落,而益州刺史正在对付益州境内层出不穷的自称为黄巾军继承者的叛乱分子,眼瞅着是派不上用场。

至于那些异族雇佣军,南边的丹阳距离西北实在是太过遥远。即使以刘备的脚力从东北跑到西南也是花了三十余年,所以等到丹阳兵赶到西北,估计长安都已经可以宣布改旗易帜了。

而西南被誉为“可以和羌人正面交战”的板楯蛮们则因为和当地太守的矛盾以及某些流言而同样变得蠢蠢欲动起来,估计如果征发他们到西北的话,大概半路上就会先将益州的土地闹腾的天翻地覆。所以眼瞅着可以用来弥补兵力缺口的就只剩下来自大汉东北方的乌丸人。

当然,朝中还有人提议朝廷高薪聘请草原上已经被打得四分五裂的鲜卑人作为新的雇佣军品种加入到此次平定西北之乱的战斗。

只不过这项提议很快便被朝廷集体否决掉了,毕竟比起已经与大汉合作了数百年的乌丸人相比,鲜卑人和大汉之间显然大多数时间都是战争,而且大多数朝廷的官员都认为比起已经被大汉文化同化了很多的乌丸人,鲜卑人显然更加狡诈,为了实利完全可以罔顾信义。

虽说大汉最为出名的四支雇佣军一支已经叛变(湟中义从),一支正在摇摆(板楯蛮),另外一支也在犹豫(乌丸义从),还有一支也在蠢蠢欲动(丹杨山越),但是只要他们还没有付诸于行动,那么他们的信用就还足以保证。再说雁门之战中乌丸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于是,为了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朝廷派出了当朝太尉张温前往幽州处理此事。

有仗打,打完还有丰厚的赏赐,对于乌丸人而言,这显然是相当划算的买卖,所以张温的此次东北之行可以说在开始阶段那真的是一帆风顺。但就在他眼着即将完成任务带着部队离开的时候,倒霉悲催的大汉帝国终于再一次倒在了又一个深坑之中。

“太尉大人,纯自幼就出生在边地,自问自己所经历之战事并不少于任何人,而且在讨伐黄巾叛乱的战斗中也多有功劳,有足够的经历和能力以及武艺驾驭那些桀骜的乌丸人。请太尉大人好好考虑考虑,在下定不负陛下期望,在凉州为陛下建功立业。”

李书实的故事影响到了很多人,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他都成为了一出大汉版的励志题材影片——几乎没什么背景的出身,甚至还曾一度“误入歧途”,但是最终却却为大汉边塞上一名熠熠生辉的“将星”同时在太守任上做的不错,堪称一位“良吏”。

“给我一个支点,我也有能力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绩”,这或许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

而现在,作为中山相的张纯,就在身体力行的见证着这一段激励人心的话语。

在乌丸校尉公綦稠和幽州刺史刘虞的帮助下,来到幽州征募雇佣军的张温很快便得到了三千乌丸精兵。这些士兵都是长与征战的老兵,虽然只有三千之数,但是只要使用得当,就足以在战场上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对于这样的成绩,张温那是非常的开心。

不过能力越大脾气自然也就越大,这样一支强军如果没有一名强力的统帅统领的话,那么很容易便发生很多军纪上的问题,所以统帅的选择是一件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理所当然的,知道事情的利害的张温自然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

考虑到这些乌丸人都来自幽州,所以张温自然倾向于选择一位幽州人来担任他们的主官,这不不论沟通还是风俗习惯,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也是经过足够多的历史经验教训得来的结果。其中满满的黑历史让张温觉得耿鄙的所作所为和那些黑历史比起来都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张温来自南阳,也没有在幽州做过县令、太守这样的官职,所以对幽州人物并不熟知,而陶谦倒是曾做过幽州刺史,但那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所熟悉的人才不是避世不出就是已经另有高就再不就是英年早逝,而年轻一辈他也完全两眼一抹黑。

基于这种情况,张温将这件事情拜托给了公綦稠和刘虞两人,希望比较熟悉幽州俊杰的两人能够推荐一些人才,比起来自京城的张温,这两个人显然应该更加胜任这一任务。

只是张温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番好意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麻烦,其影响力甚至到了董卓上台,不,或者说一直到袁绍统一北方才算是彻底完结。

作为乌丸校尉的公綦稠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军人,而且这次又是推荐领兵前往西北的援军主将,所以他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那些年轻的军官之中寻找,并最终选择了当时任骑都尉的辽西令支人,李书实的老朋友,刘备的师兄,在异族当中颇具威名的公孙瓒。

公孙瓒是个猛将,从当年身为涿县县令便领着自己的私兵和县内豪强联军与张角的义军一起北上支援渔阳、广阳郡抵抗异族入侵的事情就能够得出来,这是一位勇敢的家伙。而他在幽州这些年,与异族作战大大小小近百次,虽然经常跟随他的士兵十不存五,但是却能给予他的敌人更大的损失,幽州附近的胡人都将之称为“公孙疯子”,甚至有好事者将其与西北的那位同样习惯面对面冲锋导致士卒战损率超高的董卓相提并论,号为“西狂东疯”。

对于公綦稠所提的这个人选,张温觉得听上去就很不错。虽然张温和董卓的关系并不算有多么的好,甚至可以说董卓有些瞧不起他,但是他还是认可董卓在军事方面的才华。而如今听说了一位风格与董卓十分相似的人物,张温自然潜意识就已经将其确定为援军的主将。

只不过对于这个人选,刘虞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嗯,就好像历史上作为幽州最高长官的刘虞和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公孙瓒之间所爆发的路线之争一样,现在虽然两个人之间没什么直接的隶属关系,但是信奉怀柔政策的刘虞与信奉铁腕政策甚至是○光政策的公孙瓒之间能够相互对的上眼那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当然,因为两个人之间都是以为了大汉的利益这一先决条件为出发点,所以虽然双方之间对于对方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但是倒也并没有像后来那样势同水火,甚至对于现在的二人来说,双方见面或许还会互相点点头,微笑着互相道声好。

所以说权力这个东西真的是很可怕啊,哪怕是再大的容忍都能腐蚀成刻骨的仇恨。

虽然两个人暂时不会因为意见不合而闹成脸红脖子粗,甚至刘虞也承认公孙瓒在军事方面的才华而公孙瓒也承认刘虞在治政上的成绩,但是涉及到了此次出征西北,刘虞觉得凉州已经经历了耿鄙之乱,现在最需要的并非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剿抚并举。而公孙瓒虽然在“剿”上做的也算得上无可挑剔,但是在“抚”这个字上那就基本上除了威压就只剩下强硬的威压。

但是直接反驳公綦稠的提案不但得罪了那位乌丸校尉,而且也交恶了公孙瓒这颗冉冉升起的将星,政治智慧高超的刘虞当然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于是他将消息通过身在渔阳赋闲的张举透露给了正在中山做国相的族人张纯,让他自己到张温这里来争取主将的职位。

当然,这么做的刘虞并不是为了反对公孙瓒而选择了张纯,而是他确实觉得张纯比公孙瓒要合适的多。

就好像张纯自己介绍的那样,张家也算得上幽州大豪,在边地上没少和异族人交手,张纯统兵的经验也并不算差。最关键的是,张纯能文能武,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政。所以在刘虞的眼中,张纯显然比只会作战的纯武夫公孙瓒要更加的适合。

可惜,张温或许是一只m吧,对于主动跑来的“本家”张纯怎么也不上,却偏偏对和董卓一样没给自己什么好脸色的公孙瓒赞赏有加并力排众议选择了公孙瓒。

于是,自视甚高却在张温这里倍受打击的张纯在同族的张举的撺掇下,彻底黑化了。

顺便说一句,张举曾经做过泰山太守,也算得上是个能文能武的家伙,虽然比不过张纯,但是有着自知之明的他也愿意作为张纯的副将搏上一把,总好过在家中无所事事。而张温拒绝了张纯,也就同样拒绝了张举,所以自然不会给张温说什么好话。

当然,原本仅仅只是一支豪强反叛的话也没什么问题,正好给公孙瓒和那三千乌丸义从作为出发前的开胃小菜,磨合磨合将军和士兵之间的配合,最多多给那些乌丸人一些财物就好。

只是或许公孙瓒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过于强势,或许因为张家与乌丸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反正那些原本已经谈妥价格的乌丸义从们大部分都成了“不义”之士。

当然,公孙瓒宁愿相信这是因为一个流言的产生——所谓此次选将活动的“真相大揭秘”。

什么公孙瓒向乌丸校尉公綦稠行贿多多少钱,什么正直公正的刘虞刺史表示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并举荐了张纯,什么外来的京官被蒙蔽,什么正直公正的刘虞被恼羞成怒的公孙瓒威胁,什么什么公孙瓒十恶不赦罪该万死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甚嚣尘上。

虽然无论是公綦稠还是刘虞乃至于张温都表示了对公孙瓒没有做过那些坏事,不过刘虞暗自将消息透露给张纯的这一举动还是曝光了。只不过在张温来这样的举动不过是为国分忧的一种表现罢了,可是在公孙瓒的眼中,那就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于是,原本打算从幽州调兵的张温,最后却不得不让请求朝廷往幽冀方向增派人马。

ps:还好赶上了的第二更。

ps2:qq群在作者相关里,有兴趣的童鞋欢迎加入的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