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857最新章节!
结束了配合央行进行金融改革的任务,广府银行也算是完成了使命,但银行却不能直接关闭,广府银行经过这么多年兼任央行角色,已经建立了相当可靠的信用,以及一个复杂的金融链条。
可以说只要广府银行重新开张,用不了多久,依然会是大明最大的银行,而最大的保证就是,这家银行的资本家极为充足。
以前因为兼顾央行,所以广府银行的业务经营十分谨慎,主要业务是购买和承销政府债券,向大机构进行放款,现在广府银行的纸钞清理之后,在将持有的债券转卖给大明银行之后,库存现金竟有两亿两。
这些资本不算什么,因为朱敬伦和伍家、潘家先后实实在在往这家银行砸进去的银子,就有一亿两。其中朱敬伦投入了五千万两,伍家和潘家一家三千万,一家两千万,另外朱敬伦还有三千万的现金存放在里面,所以现在这家银行可动用的资本金高达一亿三千万两。
因此广府银行在1882年正式宣布,重新开张。
开张第一笔生意就是大生意,借给银行自己的股东,潘仕成经营的同文行三千万两,年息五厘,五年还本付息。
潘家竟然也要借钱,普通人是不会相信的,可是朱敬伦却很清楚,潘家就快要破产了,去年得到伍崇曜的救济,借给他两千万两现金,才度过难关,可今年依旧入不敷出,伍家自己也够呛,所以只能从刚刚开张的港府银行借款了。
能一次性拿出这么庞大的资金的银行可不多。
潘家,甚至伍家,竟然在这个世界经济增长周期陷入困境,主要还是被移民牵累的。
几年前的救灾,政府最后砸进去了总计二十多亿两银子,其中组织灾民自救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都成了政府的债务,总计高达十八亿两,外债十三亿,内债五亿。这两年来,大明政府紧缩开支,增加税收,变卖官产,先后将债务削减了五亿,减至十三亿两,折合新钞大概十亿两。
这样的成本,就是大明政府都支持不住,更何况两家私人了,他们两家富可敌国不假,可问题是他们是总资产跟国家收入在一个层级上,可不意味着每年收入都能敌国,否则那就太逆天了,任何政府都会灭掉他们。
他们承担了救灾中的相当一部分成本,最大的负担是将八十万灾民转移到了太平洋垦殖地上。
他们之前开发的垦殖区,无法承担暴增的人口给养问题,不得不从越南等地进口粮食,加上灾年粮价大涨,因此这八十万人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1877年就移民过去,到现在粮食问题虽然解决了,可从药品、衣物到各种其他的生活物资都还很欠缺,当地的产出完全无法自给自足,而距离又过远,交换贸易大大亏损,这跟台湾完全不同。
尽管是潘家、伍家两家共同承担,可是依然快要承受不住了,他们两家在台湾独占的利益,完全无法承担垦殖地的经营费用。
伍家尚能勉强维持,可是潘家就快要撑不住了。
潘家之所以更困难,不是因为实力比伍家弱,其实之前这两家半斤八两,经济实力都差不多,主要问题是潘家的经营出了问题。
潘家现在的三大产业,航运业、丝茶贸易和盐业,其中航运和盐业都出了问题。航运是因为救灾期间开拓过猛,他家的远洋商船在救灾期间翻了三倍,从八十来艘发展到了两百多艘远洋商船,全都是千吨以上的大型蒸汽轮船。救灾结束之后,美国粮食的运输合同取消,让潘家的船队顿时就陷入了经营困难之中。
盐业则是因为太平天国覆灭导致的,江南地区不产盐,历史上都是靠苏北的食盐供给,是扬州盐商的钱袋子。可是天平天国占领江南之后,显然不可能让苏北的盐商从容在江南经营,于是同文行取而代之,顺利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食盐供应商。
大明的食盐政策,废除了传统的方式,将食盐的生产、运销只当作一般商品,虽然大大影响了税收,却大大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大量商人进入盐业,带来的激烈竞争极大的促进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光是潘家就先后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兴建了数万亩的盐场,潘家不但是最大的盐商,还是最大的食盐生产商。
潘家是盐业起家的,传统上是一个盐商,经营进出口只是副业,而且这几年丝茶业已经成了薄利产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潘家选择放弃丝茶,退出生丝出口领域,可以节省每年被生丝占用的资金,茶业则是将福健的茶厂和茶园一股脑卖给了大盛魁,得到一笔资金苦苦支撑。
既然撑的这么辛苦,那为什么还要撑呢,因为未来的预期收益太大。
潘家、伍家通过瓜分台湾岛的山川林泽之利,现在每年已经可以收益三百万两银子了,而他们垦殖的核心地域,新几内亚岛可是一个比台湾大了二十倍的土地。
他们开发的目的,则是今后能独享这里,那么预期的利益不可计数,而且那可是土地,是能传给子孙后代的,可以说如果咬咬牙开发出来了,潘伍两大家族可以说就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另外朱敬伦还许诺他们,一旦将来开拓有成,会给他们没人封爵,甚至封土。他们开发出来的土地,甚至能一代一代当成领地。而两家,也能给头上扣一个王冠。俩人虽然都诚惶诚恐的当场拒绝,再三表示他们对皇上忠心耿耿,绝对没有列土封王的野心,但朱敬伦的承诺,还是让他们非常心动的。
反正荷兰人能在那里占地为王,英国人能在那里经营殖民地,即便当不来王侯,能达到当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权势,那对他们这些从十三行时代走来的商人来说,也是充满了诱惑力。
还好,情况再向好的方向发展,灾荒之年带给他们一个巨大的机遇,那就是本里最大的成本,移民成本几乎忽略不计了。
把几十万人往那里一丢,养活他们几年,土地就开发出来了,这样的好事,百年难遇,所以尽管困难,可两家咬牙,变卖家产,也绝不说放弃。
经过三年的时间,随着当地土地越开辟越多,移民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疾病等等情况变少,需要的投入也越来越少了,今明两年可能就会达到盈亏平衡点,然后开始持续的给他们带来收益。
除了这种私有的垦殖地外,大明在南洋地区还有为数不少的劳务公司垦殖地,移民数量也在百万级别,主要集中在婆罗洲。
这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架不住大明的压力,允许大明公司在婆罗洲开拓,换取大明保证荷兰人在该地统治权的承诺,之所以在婆罗洲,是因为兰芳公司已经在这里立足了上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些年大明的舰队就去过兰芳公司,跟兰芳公司的帮会首领会晤过,决定保护他们,而荷兰人却早就有吞并兰芳公司的念头,结果大明一去,这些以广州梅县、潮州等地客家人为首的立刻拥护。
荷兰马上进行抗议,可是在这一地区不是大明的对手,求助于英国,在英国的调停下,大明保证荷兰人的统治地位,但得到荷兰人保证当地华人的自治权,每年会个荷兰人缴纳一笔税收。
利用这个自治权,大明不断扩大垦殖区,过去兰芳公司主要是为了在当地淘金,后来随着定居下来,也开始种植胡椒、大米等作物,大明劳务输出公司去后,主要以开垦土地,生产粮食为主,移民了上百万人。
但是婆罗洲的土地贫瘠,产量有限,要改良这种雨林土壤,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必须得一代一代人持续的辛苦经营,所以劳务公司后来投入的愿望也不是很大了。
后来移民主要向新几内亚转移,尽管荷兰人同样声索哪里的权力,可是他们在当地没有建立控制机构,连一个据点都没有,大明不予承认,两国这几年为此没少交涉,可是一直都拖延了过去。
荷兰人希望大明能够承认新几内亚是荷兰领土,而大明则坚持认为那是大明商人开拓出来的无主土地,大明不所求哪里的领土归属,但声称那是大明商人的私有产业,也不会允许任何势力侵犯。
荷兰人没有力量改变现状,大明也没有公开将哪里纳入国土,英国人决定不插手,因此暂时就保持现状,谁也不打算去改变。
以这些私有垦殖地为中心,潘家、伍家在附近几个没有被西方人占据的大型岛屿上都建立了据点,开辟了一些小型的聚居区,而且还将移民武装起来,对抗丛林里的原始人,所以荷兰人即便想动武,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拿下的,事后还要担心大明的报复,得不偿失,他们渐渐也就默认了。
不过荷兰人加强了他们在几内亚岛西部的控制力,在西半部建立了好几个据点,甚至还修建了要塞,修筑了炮台,显然他们不能接受西半个岛也丢失的代价。
另外英国海军多次出入,却始终保持了沉默,显然英国人已经过了对领土贪婪的时期,或者说他们作为一个海洋民族,从始至终对土地就没有农耕民族那么看重,在发现大明并没有侵犯澳大利亚之后,也就听之任之了。
悄无声息间,大明取代了历史上的德国,成了南太平洋新的搅局者,不过这个搅局者比较低调,并没有声张,打算闷声发大财。
同样的做法,还在北美、南美一带进行,如果真的开始顾忌大明的野心的话,英国人的国际情报网肯定已经注意到了,大明已经沿着太平洋四周,建立了一圈华人移居地,而这些移居地,将通过日益成熟的交通运输,连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所能带来的利益,超乎这个时代人的想象。
而这才是朱敬伦坚持在美洲,尤其是移民成本高昂的北美输出移民的最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