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明末之成王败寇最新章节!
十月初十,吴帆徽回到了米脂县。
路上足足耗费了二十一天的时间,期间仅仅是在阳泉县逗留两天时间,不过因为沿途不是特别的安全,故而只要时间允许,吴帆徽一行都是在府州县城池歇息的。
徐彦琦仅仅在米脂县逗留一天时间,就再次出发,朝着西安府城的方向而去。
回到米脂县额吴帆徽,最为关心的就是马鞍山村的情况,包括前不久跟随回到村里的那一百五十名登州归降叛军的情况。
马鞍山村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千人,其规模早就盖过了米脂县所有的集镇,而吴氏家族护院的人数,也达到了七百人,在延安府都是首屈一指了,作为士大夫家族的吴氏家族,拥有这么多的护院,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穿越五年时间,吴帆徽时刻想到的都是扩充自身的实力,不过迄今为止,整体看进展是缓慢的,剿灭登州的叛军,以及在山西各地撕裂的流寇,让他清醒的认识到了,没有效忠于自身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劲的实力,最终会和其他读书人一样,任由朝廷摆布。
可是想要扩充自身的实力,也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上至朝廷,下至各级官府,都会严密监视这个王朝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在朝中为官之人,任何异常的举措,都会遭致空前的怀疑与弹劾,而这么多年儒家思想的熏陶,也让皇室基本达到了目的。
大明朝廷的文官,压根瞧不起武臣,武臣没有多大的地位,军户更是凄惨,所谓好男不当兵,哪怕是仅仅通过了县试和府试的童生,都是瞧不起军官和军士的,寻常的百姓,同样瞧不起军户。
重文轻武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大明所有人的心里,武臣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在文官的面前,首先就低头了。
如此情况之下,文官不可能拥有什么武装力量,他们想到的就是在朝中的党争,想到的就是争夺权力,根本没有正眼看过武臣,就跟不用说发展什么武装力量。
没有什么地位的武臣,更是不可能发展自身的力量,他们要是稍不小心,遭遇到文官的弹劾,不死也要脱层皮。
吴帆徽必须要变通,他要打破这个桎梏,发展自身的武装力量。
而变通的唯一办法,就是借助吴氏家族的牌子。
吴氏家族招募的护院,总人数可以达到千人左右的规模,这不会引发多大的非议,毕竟是在米脂县,可再多就不行了,会遭遇到地方官府的干涉,更会引发朝廷的疑。
变通的办法,就是通过招募佃户的方式进行,以防备流寇侵扰的名义,将这些佃户训练成为出色的军士,这是可行的,米脂县乃至于整个的陕西,大都是贫瘠之地,朝廷根本不大关注这些地方,地方锦衣卫的力量也被大幅度削弱,近些年流寇的肆掠,让陕西各级官府都是自身难保,能够有士大夫家族护院保护地方上的安全,这是官府求之不得的事情。
回到米脂县的吴帆徽,几乎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到这方面,压根没有关注自身的婚事,那些事情有家人操心。
他关注的重点还是在马鞍山村,尽管说马鞍山村周遭的几个村落,包括十里铺镇,人口都在逐渐的增加,但主要的力量,还是集中在马鞍山村。
靠近村子最里面的大山脚下,数十个窑洞被开挖出来,所有的钱财和粮食,都被转移到这里,戴能祥派遣最为骁勇和精锐的护院,全天候的守卫,任何人都不得靠近,而戴能祥本人也住到这个地方,村子中间原耆老和里正的房屋,被当作是村里议事的地方,凡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商讨的,就在这里进行。
吴帆徽在村中住宿的地方,自然也是在大山脚下的窑洞里面,而且是最大的一个窑洞,整个的村子里,能够随意进入储存钱粮地方的,也就是吴帆徽了。
不管是从岐山县来的诸多人员,还是从甘肃等地收纳的人员,包括从登州招募的投降的军士,已经习惯了这种冬暖夏凉的窑洞。
大山右边的空地,则全部开辟为马棚,所有的战马都集中在这里,有专人进行管理。
吴氏家族护院所拥有的战马,达到了六百匹,其中包括从登州带回来的近两百匹的战马,这些战马,以土谷浑马为主,吐谷浑吗比蒙古马高大,战场冲锋的时候,速度也更快一些。
接连十多天的时间,吴帆徽都是留在马鞍山村,他与李勇等人商议,如何扩大吴氏家族护院的队伍,如何规避朝廷和官府的注意。
其实仅仅就马鞍山村来说,就能够招募到近两百的青壮,而且吴氏家族护院这个职位,已经成为所有米脂县百姓都羡慕的职位了,护院每月的饷银是固定的,达到了二两银子,且从没有拖欠,护院用这些饷银养活家人足足有余,而马鞍山村人口迅速增加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嫁到村里的姑娘越来越多,包括县城内不少的姑娘。
与李勇等人商议之后,吴帆徽决定继续招募护院,让吴氏家族护院的人数达到千人的规模,当护院的规模达到千人之后,接下来招募的就不能够称之为吴氏家族护院,暂时称呼为吴氏家族的下人,人数方面暂时限定为一千人,他们得到的饷银为一两五钱银子,同样要参与到平日的训练之中,同样要服从村里的管制。
吴帆徽还有一个想法,等到时机成熟,也就是流寇再次到陕西境内造反,整个的陕西陷入到混乱之中的时候,吴氏家族可以找到县衙商议,以民团的名义,来固定这些人的身份。
民团的人数,没有太多的限制,几百人上千人甚至几千人都是可以的。
吴帆徽回家的时节,冬小麦快要播种了。
粮食是重中之重,没有粮食什么都无从谈起,而且吴帆徽也不可能源源不断拿出来那么多的银子,养活吴氏家族护院这么庞大的队伍,尽管他这几年获得的银两,富可敌国,可惜开销也是巨大的。
玉蜀黍的种植,已经在米脂县全面铺开,以马鞍山村为中心点,覆盖周遭二十里地的所有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玉蜀黍,种植的亩数早就超过万亩的规模,按照吴帆徽的安排,戴能祥等人没有藏私,将玉蜀黍的种植办法,传授给了所有的农户,故而玉蜀黍连续两年的时间,都是丰收的,产量超过了小麦和小米,这也大致保证了老百姓有吃的,不至于饿肚子。
赋税方面,吴氏家族几乎不用缴纳多少的赋税,这里面有米脂县知县朱天麟的功劳,也有吴帆徽因为身份的变化,让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的因素。
吴帆徽对于这样的状况,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大明王朝的衰败,土地兼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士大夫家族兼并大量土地,却不承担或者很少承担赋税,吴氏家族算是其中的受益者,而诸多最底层的百姓,则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被沉重的赋税压得透不过气来,整个的王朝,也是在这种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中,走向了灭亡。
若是不能够从制度上面予以改进,不能够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这种情况就将长久的持续下去,任何的一个王朝都难以避免,而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明王朝,更是会身陷土地兼并的恶果之中,最终走向灭亡。
吴帆徽当然不会要求吴氏家族按照要求缴纳赋税,他还没有愚蠢到这一步,整个的大气候没有改变,吴氏家族若是违背众人都遵守的规矩,主动上缴赋税了,肯定会遭遇到诸多的谴责,乃至于其他士大夫家族的围攻。
村子里储存粮食的多少,是吴帆徽最为关心的事宜,也是戴能祥等人重点关注的事宜,随着玉玉蜀黍的丰收,随着小麦和小米的收获,储存的粮食数目是不断增加的,保证吴氏家族护院消耗的同时,能够有不少的结余。
马鞍山村以及附近的村落,百姓家中也能够见到余粮,这在前些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米脂县县城周遭变得异常的稳定,在整个都有些乱的陕西,算是很大的亮点了。
吴帆徽回到米脂县来,知县朱天麟是非常高兴的,他已经从上面获知消息,吴帆徽在京城帮助他说话了,来年就是礼部考校官吏的时间,想必他这个知县,是能够获得提拔的。
目前的情况之下,朱天麟可不想离开米脂县,哪怕是提拔他到葭州等地做知州,他都是不愿意的,毕竟那些地方太乱了,每天都要提心吊胆,不知道流寇什么时候会来,朱天麟的想法是直接到京城去,毕竟他的前任卢为标,就是直接被提拔到京城了。
当然想到达到这个目的,还是要依靠吴帆徽,且吴帆徽的岳丈是吏部员外郎,完全可以说上话的。
朱天麟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照顾吴氏家族,所有的好处都让吴氏家族得到,其做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吴氏家族的子弟,很多人都通过了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