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最新章节!
在建立统一帝国方案之前,是各方都开始谋求建立一个紧密同盟,希腊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得到一毛钱好处,却付出了两百万英镑的军费支出,保加利亚更是直接吃亏了,丢失了多布罗加领土,他们继续从瓦拉几亚人身上收回投资。
因此希腊希望三国可以建立一个更广泛的同盟,替代之前的三国协定,之前的协定,只是保证帮助保加利亚将来得到西瓦拉几亚领土,让保加利亚可以同意放弃多布罗加,让希腊可以脱离战争,让瓦拉几亚可以独立建国。但希腊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之后议会中就开始有人提出议案,认为希腊付出了同盟的义务,却没有得到同盟的权力,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应该对希腊负有同等义务,但如何让他们保证呢,有人提议建立一个巴尔干同盟。其中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条款,在希腊受到邻国侵犯的时候,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负有不可推卸的援助义务。
可反对派认为,如果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也要求希腊做出同样的保证,岂不意味着希腊将继续为其他两国承担义务和风险。
同样在保加利亚议会中,对政府的责难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他们失去了实际的领土,却只得到了希腊和瓦拉几亚的保证。如何让两国一定会履行义务,他们认为很难制约对方,甚至同盟都可能无法让他们放心,因为协定本身就是承诺,如果协定没有约束力,同盟条约同样没什么约束力。
在保加利亚议会中,最先出现了要求建立一个巴尔干帝国的呼声,他们希望三国能在一部统一的宪法下,以统一的王权为纽带,建立一个巴尔干帝国。三国共同组成帝国议会,地位平等,组建帝国軍队,由君主统帅,受帝国议会监督。只有三国军事力量统一指挥,保加利亚的利益才有保证,才能确保三国的军事力量,全部用于帮助保加利亚收复领土。
保加利亚人的议案,他们自己的议会都很难通过,但这个提案出现了,然后开始传播,讨论,成为了一种选择。
而这时候瓦拉几亚人却比保加利亚更加积极。三国中,希腊的外敌威胁较小,奥斯曼帝国虽然还有余威,可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奥匈帝国是希腊最大的威胁,而且占领着希腊的爱奥尼亚群岛,希腊一直希望收回来。保加利亚在这次战争后,也跟奥地利产生了矛盾,奥地利人占据着西瓦拉几亚地区,保加利亚是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夺回来的。而瓦拉几亚受到的威胁,和要收复的领土更多。
瓦拉几亚人既要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回特兰西瓦尼亚,还要从俄罗斯帝国手里夺回摩尔多瓦,这让瓦拉几亚更加需要一个强力的政府保护。加上他们刚刚独立,各种事务十分混乱,王室又在难民危机期间,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让广大人民拥护,或者说瓦拉几亚的政府和议会根本就是希腊国王扶持起来的,此时更乐意让希腊国王加强权力。
在希腊,周成功的根基是最深的,因此希腊也愿意支持自己的国王成为帝国皇帝。在希腊人看来,这也算是东罗马帝国复兴的一种形势,能够勾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帝国情节。之前对周成功较为排斥的是保加利亚,可保加利亚现在需要一个帝国支持他们收复领土。
基本上在面对共同的敌人,而且都是大帝国的情况下,三国是有联合建国的需求的。问题就看怎么操作,而周成功恰好是一个善于操控政治的人。
于是在他幕后推动下,三国真的开始协商关于联合建立帝国的事情,议会也认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更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至少比任何一国单打独斗要强。
只是在建立帝国的方案上,是不可能很容易达成一致的。首先希腊是三国中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国家,希腊人口高达500万,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都是两百多万,希腊几乎占了三国总人口的一半。所以希腊希望能够按照人口比例向帝国派遣议员,这样的话,希腊几乎就控制了帝国议会。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则坚持三国地位应该平等,拥有平等的向议会派遣代表的权力,比如奥匈帝国那样的,匈牙利跟帝国其他地区地位平等。
另一个则是在成分分担方面,组建一个统一的帝国,意味着会有一个帝国政府,帝国议会,和其他必须的机构,这是需要庞大的经费来维持的,谁都希望占更多的权力,付出更少的义务,所以在经费分担上,瓦拉几亚和保加利亚反而希望按照人口比例来分担,或者按照财政收入来分担,这两种承担方法,希腊都要承担一半甚至更多。
还有关于帝国政府和各国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帝国政府如果是一个可以完全控制各国政府的强力政府,三国都不会答应,所以帝国政府,只能是一个让三国感觉都有利,而又尽可能少的侵害三国权力的机构。
让三方这么吵下去,一个世纪都不可能达成协议。最后还是皇帝居中调解,他提出了几条原则,第一条是权力与义务的对等原则,第二条是统一的军事机构和关税机构原则,第三条是帝国宪法必须高于各国国内法的原则,威胁各方,如果不基于这些公平的原则,帝国是不会获得一个牢固的根基的,那样的帝国,他不会去领导,不会担任这个帝国的皇帝。
没有皇帝这个帝国的设想就不可能成立,而且这个皇帝只能是周成功,因为只有他是三国共有的,而且三国还基本认可的君主。
结果三方都不得不接受了皇帝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大道理上也确实讲得通,相对公平。接受了这些原则之后,他们发现很多争执其实就已经不存在了。
帝国议会代表问题,这是权力问题,必须跟付出的义务对等,那就直接按照承担帝国经费的比例派遣议员即可,两个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问题。经费都不想出,代表又都想派,没有这种权力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他们不可能达成一致。
在这个原则下,三国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帝国议会将设500个席位,希腊可以获得其中200个席位,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各获得150个席位,这样保证了希腊席位最多,但又不到一半。同样的,三国提供帝国经费,按照4比3比3的比例。对于以后随着各国发展不同,经济和人口增加或者下降,可以变动席位,但任何一国的席位都不得超过半数,确保另外两方加起来,可以制衡第一大国。
军事力量构成,也将按照这个比例,不但军费比例是这样,提供兵员数量也按照433的比例。但保留了全民动员的权力,在如今这个征兵制大行其道的时代,严格按照比例,而不是进行总动员,是不现实的。但是三国都留了一个心眼,常备军归帝国政府管辖,但征兵制下的后备军队,平时则由各国政府负责管理。
关税问题,三国建立一个关税同盟,有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例子在前,并没有什么争议。但皇帝坚持由帝国统一管理关税,关税直接进入帝国政府账户,冲抵三国应缴的财政经费,不足的补全,多余的退还。三国则希望经费先拨给各国政府,各国政府应缴经费,则由各国统一上缴。说白了,还是一个财政自主的问题。皇帝坚持,如果各国连关税这种局部的税收权力都不愿意让渡,对帝国政府如此不信任的话,帝国不会长存,根本没有组建的必要。在皇帝的坚持下,三国才做了让步,将重要财政权力,关税的权力交给帝国政府管辖。
有一次让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关税都可以让渡,然后就会有邮政,交通,教育等等权力。
还有一个重要权力,外交权力,也全都交由帝国政府统一管理,帝国政府将代表三国,在国际上以一个共同体发声。
各国政府保留的权力,包括完全的内政权力,地方民兵的组建权力等等。
其实这个帝国的权力,虽然没有单一的民族国家集中,却比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集中,也比现在的奥匈帝国要强。
就在周成功推动巴尔干帝国建立的折断时间,俄国跟奥匈帝国都没闲着。
双方都集结了重兵,但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全面战争到底没有爆发。
奥匈帝国确定他们占不了任何优势,而且有可能在各个方向全面失败,外援上,英国基本上只能提供财政支持,并且不是很积极,普鲁士在面对法国的压力下,明确拒绝了参战的决定。俾斯麦心里很清楚,他根本就不想卷入这种大国争霸中来,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统一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