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节 中亚草原形势(1 / 1)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最新章节!

自从明朝几代皇帝北伐之后,出关已经毫无异议,都认为必须彻底灭掉盘踞在漠北的满清势力,否则一旦他们恢复元气,一定会南下争夺中原。

但满清跟元顺帝不一样,元顺帝是跑到了蒙古,可嘉庆是跑到了伊犁(新疆)。明军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北元政权,按照这个逻辑,大周出关也应该是出玉门关,去伊犁。

这存在一个巨大的困难,嘉庆走逃伊犁,跟周军要追击嘉庆,必经之地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河西走廊。据侦查,嘉庆所过之处,带走了所有的府库,带不走的全部焚毁,破坏沿途的驿站,堵塞水井。最后在哈密派驻了軍队,堵住了河西走廊。

这样一条河西走廊,不可能供应一只对军需非常依赖的部队,大炮过不去,火药过不去,甚至粮草都过不去,这怎么打仗?在慢慢向前一步一步重建前进基地之前,对伊犁只能望而兴叹。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出关?

出关是肯定的,周琅出关的目的,只有蒙古草原那广袤的领土,和那片领土上蕴含的丰富资源。

出关的基本条件也已经达到,就是那些关口全部控制。就像第一时间拿下山海关一样,之后在周琅离开北京之前,居庸关、古北口、张家口这一系列关口也都拿下来了,苟全攻下山西之后,没有参与川陕作战,就一直在收复山西北边那些关口,现在基本上大周已经掌控了明朝时代的疆域,九边也全都拿在了手里。

但是经过大半年的征战,虽然大多数只是武装行军,战斗烈度没有北京之战那么大,可跨越数省的作战,对这个时代的軍队来说,还是太艰难了。拿破仑为什么失败,从法国打到俄罗斯,长途跋涉恐怕是最大的困难。也只有中国軍队才有这种动辄横跨千里的大作战,但就算中国军人,也依然感到吃力。

而且蒙古草原太大,如果进入草原深处作战,不会比这次更轻松,对运输补给也是一个灾难。因此周琅打算采取低成本的怀柔政策,而不是政府策略。他在北京俘虏了那么多蒙古王公,此时就派上了用场,派他们出关去招降蒙古诸部,成功了当然可惜,要是这些王公趁机跑了,那也没损失什么。

周琅一直对抓不抓嘉庆兴趣不大,他跟朱元璋的顾虑不同,他毫不担心嘉庆还能回来复辟,历史一去不回头了,一个正在迈进工业化的国家,是不可能重回王朝时代的。除非周琅把国家弄得天怒人怨,否则中国的发展方向已经改变,不再是基于农业,而要转向手工业和商业的时代,接着就是大工业和工业革命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就是在关外的根基扎的再厚,能够带来四十万控弦之士也只能在现代軍队的打击下成为炮灰,就是成吉思汗复生,也不可能带领冷兵器軍队征服这个世界了,何况嘉庆?

假如嘉庆因此控制了中亚草原,周琅倒觉得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阻止了俄国人对这一代的政府。嘉庆的政权虽然落后于时代,可相比中亚草原的游牧社会,那还是有很大的进步性的,加上满清对统治游牧民族很有一套。如果连游牧之王蒙古人都能被他们驯化,中亚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应该也不是问题,以前控制力薄弱,那是因为太远,现在近在咫尺,也许他们就真的把中亚地区控制牢靠了。

嘉庆的政权说到底还是一个汉化的政权,如果他们能够掌控中亚,到时候大周如果有需要,征服这里也会更容易一些。

但是周琅高看了嘉庆的能力,他手下的知识水平可能真的比中亚牧民高一些,可八旗却打不过这些牧民。

自从进入伊犁之后,嘉庆发现,原本对大清恭顺的中亚部落集团,竟然开始露出了獠牙,多次越过边墙,进入伊犁境内劫掠,安集延人(浩罕汗国),哈萨克人都有参加,伊利将军深感头疼,但小股劫掠完全没法防备。

好在因为满清在伊犁设置了驻防八旗,伊犁大体还在清廷手里掌控,伊利将军也对嘉庆表示了恭顺,给嘉庆带来的軍队和文武官员都做了安顿。

为什么来伊犁,这其实是一个在太原时候的选择,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关去蒙古,然后绕道盛京,回祖地,依靠盛京八旗立足,一个是去陕西。但当时朱珪告诉他,一旦去了盛京,那么陕甘四川三省劫不复存在,陕西的王杰又上奏说他招募了四十万秦兵。嘉庆那时候还没有完全绝望,陕甘、四川的物资、人力也实在是不忍放弃,于是就逃到了陕西。

等到敌人兵临西安府的时候,嘉庆就已经没有选择了,除了闷头往甘肃跑,其他方向都不安全,跑到了甘肃,对方追来就只能往伊犁跑。

嘉庆当然不想放弃东北祖地,可哪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有辽宁得到了开发,吉林开发了半个,黑龙江一片荒芜,就算开发了的辽宁,相比关内的来说,其实也很荒凉,整个东北才有一百二十万人口。

在人口数千万的陕甘四川面前,还没放弃复国迷梦的嘉庆不难选择,可东北也不能放弃,哪怕现在他到了伊犁,依然不能放弃东北,不是不愿意放弃那里的地,而是不能放弃那里的人。

东北人口虽少,可是軍队却多,还是没有受到关内风气腐化的关外八旗。东北各地驻防八旗,主要集中在盛京周边。这些八旗兵跟入关前的满洲人已经不同,他们被称为“新满洲”。是从更北边的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地部落中抽调组建的。

由于康熙时期的封禁政策,这些新满洲所在地区,没有繁华的街市,生活相对简朴。清廷给这些从各地部落征募来的士兵,按口授田,但也只是一个名义,东北不缺地,允许这些人随意开荒,勤恳的旗人收获颇丰,不但能养活自己一家老小,还能把马养的膘肥体壮。

唯一的缺陷是,关外八旗知识水平普遍落后,作风野蛮,从关外调入关做官的旗人,往往受到北京八旗的歧视,看不起他们。为什么文化落后,是因为早在康熙年间,就没人愿意去东北当官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新补奉天副都统查库,规避不赴任”受革职处分;盛京将军安珠护亦“每向人言,愿来京师作部院文官”。有宁愿革职的副都统,也有愿意来北京做小吏的盛京将军。说明哪里真的是没人愿意去,这还是康熙年间的事儿,乾隆时期,关内更加繁华,就更没人去了。

所以关外八旗的士兵是本人满洲人,连官员都不得不从当地选拔,导致官员素质很差,官场的风气也很坏。但有一点好处,这些粗鄙的汉子忠心,让嘉庆颇为感动。因为他一封调令过去,盛京将军就带着一万多八旗整体横穿蒙古草原奔赴伊犁助战。还让宁古塔将军把管辖下黑龙江一带的部族,比如索伦部(鄂伦春人),赫哲部能带到伊犁的都带过来。

加上外联外藩蒙古,又征召了一批牧人,青海、西藏诸部王公多多少少也有来投奔的。这些軍队加上嘉庆从陕甘带出来的几万軍队,加上伊犁驻防的几千八旗,总兵力达到十万人。许多一路从北京跟着嘉庆逃到伊犁的八旗子弟,虽然勇力不足,可是知识水平还算是不错,这一路的“远征”也算是磨砺出来了,让他们带着,分驻边地各个卡伦(边境哨所,有的深入哈萨克草原),总算是遏止住了中亚牧民的自发劫掠。

之后稳定内部,此时清政府对伊犁的管辖是十分松散的的,只有哈密等少数地方有汉人的屯垦群落,伊犁周边是土尔扈特四部游牧地区,南疆是回部诸番,与各部头领会盟,保证大清会继续厚待诸部,要求诸部派兵助战,又增添了两万兵力。

进度如此顺利,嘉庆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忘记了关内的市井繁华,习惯了瀚海的戈壁风沙,在广袤的地方待久了,人的胸怀似乎也变得宽广了一样。抓紧时间训练士卒,打造兵器,筹集粮草,还多次深入哈萨克草原围猎,狠狠震慑了哈萨克汗国一番。

说是震慑哈萨克汗国,不如说是震慑俄国。

因为哈萨克实际上已经被俄国人控制了。哈萨克一直分为三部分,称大中小三玉兹内部斗争一直很激烈,除了个别强势的首领崛起能够一统哈萨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伐,因此很难抵挡外敌,康熙到乾隆时代,一直被伊犁境内的准格尔蒙古人压制,沦为准格尔的附庸。

可准格尔太不知道好歹,反复跟满清交战,分别多次被康熙和乾隆打的覆灭,最后一次是1850年代,乾隆再次击败准格尔,彻底结束了准格尔对哈萨克的控制。但草原上少了一个霸主后,权力真空马上被沙皇俄国填了进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